蒯通,本来叫蒯彻,但为了避开汉武帝的名字,后来就被叫做蒯通了。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挺少,跟李左车一样,简单几句话就带过了。但你知道吗?这家伙在楚汉争霸那会儿可是个关键人物,说真的,他本来有机会改变历史的走向呢。可惜啊,他碰上的是韩信,那个犹犹豫豫、心思不定的家伙,最后他的一片热心肠算是白费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我真心建议大伙儿多去了解一下这个人,特别是咱们上班族。一旦你把这个人琢磨透了,对于时局变化和人性的理解,肯定会更上一层楼。别看蒯通出场的次数不多,但每次都是精华,满满的都是他看准时机、洞悉人心的精彩瞬间。
蒯通最出彩的时候就是给军事天才韩信出了两个绝妙的主意,这两个主意其实是相互关联的。可惜韩信只采纳了第一个,对第二个坚决不听,结果后来被吕雉在长乐宫杀掉前,悲痛地说自己真该听蒯通的话。
蒯通是赵国那边的一个有文化的人,他嘴巴厉害,脑子转得快,在当时可是个不多见的人才。说白了,用咱们历史上学过的词儿来说,蒯通就是个行家里手的“士”。
到了战国中后期,“士”这类人才突然多了起来,因此想找份好工作,特别是称心如意的那种,就变得挺难了。这样一来,社会上关于“士”这个群体的阶级矛盾就越来越严重了。我们之前已经反复说过这事儿,其实秦末的天下大乱,说白了就是士族们想要翻身、逆袭的一场大战。
蒯通碰上秦国把六国都吞并了的大时候,而且他作为赵国的读书人,起初的日子跟韩信他们没啥两样,都挺艰难的。因此,他心里对秦朝那是一肚子的不满。所以,等大泽乡那边一闹起义,反对秦朝的事儿就跟燎原之火一样,蒯通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秦的队伍。
蒯通一开始是跟着陈胜的手下武臣干的,武臣领了陈胜的任务去赵地搞反秦活动,蒯通特别支持他。蒯通就凭一张巧嘴,帮武臣轻松拿下了范阳县,这事儿在赵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一连串反应下来,总共有三十多座城都向武臣举手投降了。
之后,张耳和陈馀把武臣给杀了,扶植赵国王室的后代赵歇做了赵王,这样一来,蒯通估计就成了赵歇的随从了。
之后,韩信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打败了赵国,这时蒯通见机行事,投靠了韩信。
等到郦食其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整个齐国投降后,蒯通这才粉墨登场。
那时候是怎么个回事呢?刘邦这家伙在修武县偷偷拿走了韩信的军队指挥权,带着韩信打败赵国后收编的全部人马去找项羽对决去了。他呢,既不想给马儿喂草料,又想让马儿跑得快,就让韩信自己在赵国那边想办法招兵买马,赶紧把燕国、齐国也给攻下来。没想到韩信还真有两把刷子,从零开始拉起了一支队伍,硬是把燕国给说服投降了。接着刘邦又催他,赶紧带人去搞定齐国,然后回荥阳帮他一起对付大Boss项羽。韩信呢,也确实在准备发兵了,士兵们都已经在对岸的平原津集结完毕了。
那时候,韩信得知郦食其已经成功说服齐国投降,就打算撤军,赶去荥阳和刘邦会合。
这时候,蒯通对韩信讲:郦食其那家伙光靠一张嘴,就帮刘邦夺下了齐国七十多个地方。而你带着好几万人马,拼死拼活才打下赵国五十几个城池。这样一来,郦食其动动嘴皮子立的功,比你这个大将军带兵打仗的功劳还大,你心里能平衡吗?将来要是封官,把你排在郦食其后面,你乐意吗?还有啊,汉王明明让你去攻打齐国,虽然他也派了郦食其去劝降,但并没有收回攻打齐国的命令呀。你干脆装作不知道,继续打齐国就是了,反正你是按命令行事,有啥好怕的呢?
韩信听完汇报,立刻决定继续攻打齐国。由于齐军没有防备,他们很顺利地一路打到了齐国都城临淄。齐王田广跑到高密躲了起来,丞相田横去了泰安,将军田既退到了即墨,田光则去了莒县。那时候,还在齐国的郦食其可就倒霉了,齐王下令把他给煮了。
得说清楚一下,为啥好些人不明白蒯通为啥要给韩信出这种害伙伴的主意?而韩信呢,竟然还有点犹豫就答应了?
大家常误会韩信是想抢功劳,不愿被郦食其比下去,但这看法太片面了。那真正是为了啥呢?假如韩信不打齐国,难道就没仗可打,得回荥阳找刘邦?那韩信的军权不就保不住了?蒯通劝韩信别管外界,继续打齐国,其实跟李左车之前的建议一样,就是让韩信保持自己的军队,甚至考虑自立为王。这样韩信地位更高,他们也能跟着沾光,干出一番大事业。想想去年,刘邦一个人跑到修武,就把韩信的兵权夺了,这不是明显不信任你吗!韩信啊,你不能在同一个坑里摔两次吧?你好不容易在赵地又拉起一支队伍,难道又要拱手让给刘邦?那以后你拿什么立足呢?
哎,你知道吗,简短几句话里其实藏着好多故事呢。从这些小事儿就能瞧出来,韩信和刘邦俩人关系不太好,韩信心里头的小九九也不少。韩信这个人啊,就是啥都想要,结果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,最后啥也没捞着,还惹人嫌。说起来也简单,你要是不想当老大,就别去害郦食其呀,那可是做人的大忌!可你要真有了割据一方的念头,那就得咬牙坚持到底呀!你后来在齐地干的那些事儿,真是让人一头雾水!
齐国丢了一半地盘后,急忙派人去向项羽喊救命。项羽呢,周围都是敌人,也想保住齐国这个最后的朋友,就派了大将龙且,带着20万大军去帮忙。结果龙且带着的大军在潍水被韩信打了个落花流水,全军覆没,齐国这下全完了。
打败齐国后,韩信变成了左右天下大局的第三股力量。
项羽这辈子从没服过软,这回却先低了头,他赶紧派使者武涉去找韩信聊天。使者明明白白地告诉韩信,刘邦那人表面大方,其实是个只能一起吃苦不能一起享福、说话不算话的坏蛋。你要是铁了心跟他,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。现在咱们三个,你、我、刘邦,势均力敌,谁也赢不了谁。我项羽讲道义,不逼你投靠我,你就自己单干,咱们把天下分了。以后谁能赢,就看各自的本事了。
这话说得够明白了吧?挺真诚的吧?可韩信却说,他心里真爱的是刘邦,就这么直接拒绝了武涉。
被拒绝了就算了嘛!面对那么大的好处都没心动,本想着说不定能让刘邦那个硬心肠的家伙回心转意呢!可韩信转头又派使者去找刘邦,说要更好地管理齐地,想让刘邦封他做个“代理齐王”。哎,韩信啊韩信,你怎么这么天真呢,齐王还有真假的说法吗?再说了,当不当齐王,可以是别人封的,也可以自己想办法,但就是不能自己去要,这道理你明白不?
看到韩信这么不开窍,蒯通也慌了神,他对韩信说,自己有门独门绝技,就是看相,能算出人的吉凶祸福。于是趁机对韩信讲:要是按正面的相来看,你将来顶多能当个侯爷,还得经历不少磨难;可要是从背面看,你的富贵简直无法形容。
这还用说吗?韩信啊,你要是老这么按规矩办事,以后可能连侯爷的位子都坐不稳。不过,你要是敢迈出那一步,试试新路子,前途可就不可限量了。就差直接劝你自己单干了。
韩信故意装傻,让蒯通再多说说。蒯通便又给韩信讲了讲现在的天下形势:刘邦和项羽打了三年,在荥阳那地方僵住了,俩人都快撑不住了。其实,能决定这天下是谁的,关键就在你身上,你支持谁,谁就能赢。不过,你咋不想着自己来当老大呢?要是咱仨势均力敌,谁也不敢随便动手,岂不是挺好?
韩信依然不接受挑战,这可把蒯通急坏了,他又搬出了那句老话:机会来了不抓住,反而会倒霉!时间不等人,错过了可就要吃苦头了!上天给你的好运,你要是不珍惜,可是要遭报应的!
韩信还在那儿犹豫不决,心想这样做到底是不是太亏待刘邦了呢?
我猜蒯通要是教育自家孩子时碰到这事,早就一巴掌拍过去了,但韩信是他的大老板,只能憋着气,耐心地给韩信说了下面这段话。这段话太有道理了,我尽量把意思都讲明白。内容是:
张耳和陈馀两人关系铁不铁?那可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!但没想到,后来因为芝麻绿豆大的事儿,两人就闹掰了。陈馀看张耳被封王心里不爽,硬是把张耳从地盘上撵走了。结果,张耳在您的帮助下,又把陈馀给干掉了。这对兄弟翻脸的故事,现在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。所以说啊,人可以一起吃苦,却很难一起享福,人心真是深不可测,祸根往往就埋在过多的欲望里。
你喜欢刘邦,那刘邦是不是也喜欢你呢?你俩的情谊,能比得上张耳和陈馀吗?再说,你俩之间的利益纠葛可比他们多了去了,他们最后都闹掰了,你和刘邦难道就能一直和睦相处?
你回头瞅瞅,当年文种是怎么惨死在勾践手里的?俗话说得好,“事儿办完了,帮手就没用了”,大王您现在功绩太大,皇上都压不住您了,灭魏、破代、抢赵、降燕、平齐,这天下大半都是您的功劳,论功劳您排第一,论武略无人能敌,还有谁能比得上您?现在,大王您威望太高,功劳太大,不管是回楚国还是投汉朝,都不会有人再信任您了,您说说,现在还有哪儿能让您安身,别人还不害怕的呢?
说实话,咱们都过了小半辈子了,有没有碰到像蒯通那样,把事情给你讲得明明白白的人呢?要是碰到了,那真是走运,你可得好好把握住,当个宝一样珍惜。
为啥蒯通非得拼命劝韩信自己单干呢?还不是因为韩信你要是再不想办法自救,就真的没命了。你自己好好想想,你真是个完全忠心耿耿的人吗?你做的那些事儿,能心安理得地面对刘邦吗?刘邦他真的百分百信任你吗?他能无限度地容忍你的一切吗?你得醒醒啦,别再整天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!你不能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,还盼着人家能对你掏心掏肺吧!
韩信啊韩信,你晓得为啥后来有那么多人惋惜你被杀吗?说白了,就是因为你立的功实在太大了!要不是这样,恐怕大家只会说:那是自找的!
韩信还是说想一个人待着!哎,要是静静了解你的为人,恐怕都懒得理你。
又过了两天,韩信还是没有给蒯通一个准话。蒯通决定最后再劝韩信一次,他说做事不能拖泥带水,不然会有大麻烦,做事爽快才是真正的聪明。大丈夫做事最忌讳的就是犹犹豫豫。如果总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,看不到大局,就算明白现在的形势,心里还是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,这样绝对干不成大事。要知道成功很难失败却很容易,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有,希望韩信能好好想想。
可到最后,韩信还是没有选择单干。
感到极度失望的蒯通,最后假装发疯逃离了韩信,跑到老百姓中间,当起了算命先生。
不过,后来因为韩信临终前感叹“真后悔没听蒯通的劝告”,害得蒯通又被刘邦翻旧账找上门。但幸运的是,蒯通很会见风使舵,用“我那时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”这句话搪塞过去了,最终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余生。
等到曹参后来做了丞相,想请他来帮忙,但他客气地拒绝了。
蒯通给韩信出了两个主意,一个是去打齐国,另一个是自己称王,这两个主意其实是配套的,目的就是想让韩信把天下分成三份,自己占一份。但遗憾的是,韩信只采纳了一个,最后竟然被一个女人给害死了,真是惨啊。说起来,这都得怪韩信自己拿不定主意,要么你一个都不该听,要么两个都得听,不能半听不听的。
另外,蒯通那会儿看得挺准,对人心的把握也挺到位。刘邦自始至终都没真正信过韩信,也没想过要跟韩信一起享福。韩信本事大、功劳高,这就像根刺扎在刘邦心里。杀韩信,说白了就是刘邦心里不踏实,一半是为了自己,一半是为了后代。项羽一死,天下再没人能治得住韩信,不除掉你,刘邦、吕雉哪能睡得安稳呢!再说了,韩信你自己也确实给了人家很多要杀你的借口。
不过,你们想不想知道,为啥我偏偏要挑蒯通这个人,专门写篇文章聊聊呢?说白了,就是想提醒大家,有的道理和文化,得在生活和工作里真刀真枪地体验、琢磨和总结,不能像韩信那样,老活在幻想的美好世界里。
要是比起军事本事,蒯通可能连韩信的一小半都比不上。但你看,他在为人处世上可比韩信明白、豁达多了。别的不说,就他看韩信不听劝,干脆装疯逃跑这点,韩信就差远了。要是韩信能有这聪明劲儿,也不会傻乎乎地跑到云梦泽,自投罗网给刘邦逮住。
做人啊,不能有害人的念头,但也得留个心眼防着别人。对待别人,得看人家怎么对你,这才合理嘛!要是有人把你当棋子使,你还一个劲儿地对人家好,这可不是真心实意,简直就是犯傻!
生活处处有学问,人际交往就是大学问。咱们学东西得灵活运用,不能死记硬背、死脑筋。蒯通虽说不一定把那些课本啃得滚瓜烂熟,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,把社会的门道摸得一清二楚。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,看形势、看对象来行事嘛。说实话,你仔细想想,他撺掇韩信自立,是有些为个人打算,但他非得这么做吗?像他这样的人才,跟谁都能混个职位。他只是想别让韩信和自己错过好机会罢了。
蒯通通过那俩妙计,基本上把职场里的人际关系都讲明白了。我就先简单说三条,剩下的大家自己琢磨去吧。
首先,你说说,打工的人在职场上怎么让自己更值钱呢?关键就是要让自己“不可或缺”!就像韩信,帮刘邦打败了项羽后,刘邦就不再需要他了,反而觉得他是个威胁。韩信自己没悟透这点,但蒯通却看得清清楚楚!
其次,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发展极限。就像韩信,他已经攻下了北方的五个国家,接下来要么就得低调行事,要么就继续向前冲,他还能怎么选呢?在职场上有个说法叫“跌到谷底就会反弹”。因此,咱们在职场上也一样,是否要转行,得看看自己还有没有上升的机会。
第三,说白了,职场就像个大舞台,大家都为了名和利。情和利嘛,最好还是别搅和得太深,两者都得顾着,但也得明白它们天生就不对付。别太贪心只想着钱,也别光顾着讲交情。小打小闹的得失,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太在意,免得伤了和气。可一旦涉及到大利益,感情往往就靠不住了。就像韩信和刘邦,他们的利益冲突那么大,蒯通都说了,关乎天下大局,这时候你还能信谁的真心呢?
为啥要向蒯通学习呢?这家伙可是把人生风景都看遍了,对世间变化的套路门儿清。咱们得虚心学学他那辈子的心得、智慧啊。老话不是说嘛,“不听有经验人的话,迟早得栽跟头”,就是这个理儿。
最后,我送大家一句心里话:做人做事其实很简单,关键是要眼观六路,有判断力或思考能力;再就是能担事儿,有执行力;接着要学会放手,懂得取舍;最后得想得明白,学会和自己和解,这样才算圆满。
安全配资炒股,正规炒股配资官网,实盘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